專欄故事
〔 教育有很多樣——談現代偏鄉小校教育 〕
撰文/臺中市新社區福民國小現任校長 鐘珠霞
你印象中的偏鄉教育是什麼樣?
我想你的回答可能是學校規模小、教師流動率高、數位科技落差大、弱勢家庭學生比率高、文化刺激不足……。
我的回答:你的說法都對,但也有部分不對,其實偏鄉只是距離遠,人口少區域的代名詞,偏鄉小校其實有很多樣貌。容我慢慢道來。
從60班的大型學校,來到一個新社區6班的迷你學校—福民國小,驚訝校園與社區的美麗,我看見山林也看見河流,婉娫的山路,兩旁種著各式各樣的果樹,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景色,春天櫻花開,夏季葡萄甜,秋天楓香變色,冬天梅花飄香,居民和善社區向心力凝聚,彷彿是現代桃花源。
我們在四季的交迭中,面臨偏遠地區人口流失,學齡兒童少,因而小學校的存在價值,常常是經濟學中不符成本,缺少效益的投資。但真的是這樣嗎?我在偏鄉服務後,感受到社區與學校的鏈結力量,體會到學校與社會的互動緊密,看到有一群人有一些單位,用不同的方式,默默支持偏鄉教育,讓教育變得豐富多樣。
-
新社區福民國小,校園一角
-
福民國小校長
偏鄉的孩子,上課時是小班教學,學生沒幾人,但因生活在偏鄉,文化刺激遠不如城市的孩子,所以老師也沒有閒著,用差異化的教學來調整孩子學習節奏,在老師眼中每個孩子都是寶,沒有孩子會被落下;下課時,孩子可以徜徉在校園裡,打球、跑步、嬉戲、玩遊戲器材……,不用排隊,這是小學校孩子學習與生活的美好。
城鄉是有差距,城裡的孩子有多元的文教設施選擇,並在家長安排下,參與各式各樣才藝班及社團活動,但偏鄉的孩子沒有,於是只能靠學校擔起孩子放學的安親照顧,提供孩子多元探索的機會。
福民國小結合學校特色發展,安排全日安親課程,孩子在放學後,有老師照顧,可以加強課業學才藝,捏陶、吹陶笛、彈烏克麗麗麗、學英語……。
可是這些需要長期師資及經費投入,對學校及家長來說,都是一種甜蜜的負擔,我們除了申請專案計畫外,還好有來自各地關心偏鄉教育的社福單位及善心人士出錢出力,讓孩子也可以多元的學習體驗。
-
福民國小結合學校特色發展課程,提供偏鄉學童多元探索需求。
-
課後照顧班讓學童在放學後加強學業、學習才藝

雲田慈善基金會與福民的故事
在基金會支持下,福民孩子們擁有學習新視野,他們熟練運用小筆電,學會攝影、寫詩、創作……等;並在山野課程時,家族分享心得,搜尋資料,製作簡報、繪圖等……,能將應用所學。而每週英語聽力課程,提升孩子的英語能力,讓孩子們有機會參加學生英語歌唱、英語說故事、英語朗讀及Cool English口說達人等比賽,雖然我們的成績不是最亮眼,但我們自信的跨出學校邁向國際。
孩子們也打開藝術的另一扇窗,第一次到畫廊欣賞藝術作品,第一次與藝術家面對面的初體驗,第一次進行版畫製作,讓清風藝廊、沐冉畫家、版畫深深印在童年記憶裡。偏鄉的孩子何其有幸,可以看到不同的風光。
孩子們更開心參加基金會,在暑假辦理的偏鄉兒童三日STEAM教育聯合營隊,課程豐富有趣,真的把科學、科技、工程、藝術和數學融入課程教學裡,看到老師設計有深度廣度的課程,讓孩子眼神閃閃發亮,願意用腦來思考,動手去操作,最重要的是懂得與他人分享想法,就算是不同學校的人,也能開心交朋友,這是多麼美好的經驗啊!
-
雲田基金會挹注偏鄉教育資源,豐富孩子們的學習體驗。
-
偏鄉兒童三日STEAM教育聯合營隊,開拓孩子們的視野。
臺中市幅員廣大,屬於偏遠、特偏及極偏學校共有47所,這些學校也像福民國小一樣,受到各界的支援與鼓勵,各校努力為偏鄉的孩子規劃多元學習,除了在基本課程如:國語、英語、數學、自然等科目,提升孩子的基礎能力外,也發展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色課程,有的學校發展運動特色,棒球、田徑、籃球、登山、舞蹈……;有的學校發展藝術音樂特色,小提琴、烏克麗麗、陶笛、薩克斯風、太鼓、畫畫、陶藝……,有的學校發展地理人文,說母語、學先民才藝、保育生態、探索地景……。不管發展哪一類學校特色,無非是想讓孩子有發揮的舞台,有與眾不同的專長,透過高峰經驗,建立孩子的自信心。
我知道的偏鄉教育或許會存在學校規模小、教師流動率高、數位科技落差大、弱勢家庭學生比率高、文化刺激不足等現象。但只要來到偏鄉,才知道什麼叫自然美,什麼叫人情味,什麼叫小班精緻教學,什麼叫有特色的學校!
偏鄉小校經營有很多樣,我們成為社區發展的聚點,在地文化傳承的使者,多元、活力、健康、快樂、自信成就了現代偏鄉小校。
